最新目录

对新疆双语文化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基于对新疆博(9)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佛教中的双语文化 公元前1世纪佛教从克什米尔传入于阗,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于阗、龟兹、高昌三大佛教文化中心,西域的佛教艺术既融合了

(二)佛教中的双语文化

公元前1世纪佛教从克什米尔传入于阗,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于阗、龟兹、高昌三大佛教文化中心,西域的佛教艺术既融合了印度、波斯及中原文化的精粹,又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点,并对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典籍是由梵文书写的,佛教信众为理解教义学习梵文成现实所需,梵语在于阗、龟兹、高昌得到了广泛传播。在用本地语言释义佛经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了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双语文化乃至多语文化的发展,于是,魏晋时期西域出现了语纷文繁的盛况,就文字而言,各地出土了佉卢文、龟兹—焉耆文、于阗文、粟特文、梵文、汉文等文书。

五、唐代多语纷呈局面下的学校双语文化

唐朝在640年和702年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出现了多种语言异彩纷呈的局面。

唐代西域使用过多种语言文字,有汉文、于阗文、粟特文、龟兹—焉耆文、突厥文、吐蕃文等,在教育方面推行了州县学制度。自唐代以来,府州县学不仅是教育和管理生员的机构,还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在王朝的教化体系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承担着教化、教育、礼仪、科举等多方面的职能。西域沿用《毛诗》①毛诗,指西汉时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也就是现在流行于世的《诗经》。《论文》《孝经》等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学生们虽习用汉字,但却讲胡语,表明汉文化在这里得到广泛传播。唐朝在西域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制度,在该教育体制下,古代双语教育体系的雏形形成了,学校开设专门的汉语课堂,使用儒家经典教材,发挥汉语的教化、选拨人才的功能,双语文化实现了质的飞跃,社会价值和个体教育作用得到了实现和发挥。

六、喀喇汗王朝伊斯兰化后的双语文化变迁

9世纪中叶建立的喀喇汗王朝先后以巴拉萨滚和喀什噶尔为政治中心,10世纪中叶后逐渐伊斯兰化,并于11世纪初征服佛国于阗,1212年被西辽所灭。该王朝境内的草原游牧民与城乡定居者逐渐融合,语言文化上趋于统一。

(一)“桃花石”一词的双语文化意蕴

喀喇汗王朝与宋、辽保持良好关系,可汗多模拟李唐而号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麻赫穆德·喀什葛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对“桃花石”的解释最能反映该词的准确含义:“桃花石”乃是摩秦(大秦)的名称。秦分三部,上秦在东,是桃花石;中秦是契丹;下秦是八儿罕(即喀什噶尔)。“桃花石”在突厥语中的本意是“混血”“融合”,凸显出唐宋之际民族和文化高度融合的历史情境。用本民族语言表述“融合”的意蕴,充分表征出双语文化在两种语言表情达意方面的转换功能。文化认同的氛围和文化交流的底蕴,是这一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历史条件。

(二)伊斯兰化后的西域文化转向

公元8世纪后在古代突厥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古代维吾尔语,喀喇汗王朝统治西域时期开始出现本土文献,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长篇哲理叙事诗《福乐智慧》,麻赫穆德·喀什葛里的语言学著作《突厥语大词典》,在高昌地区出现了《金光明经》《玄奘传》等佛教文献的回鹘文译本。

公元1218年蒙古灭西辽并统一西域,成吉思汗分封西域给察合台作为领地,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察合台汗国统辖西域,16至17世纪,察合台后裔所建的叶尔羌汗国统辖天山南部,在此期间,蒙古语和蒙古文化对新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明朝统治时期中央政府没有实现对新疆的有效管辖,仅在新疆东部设哈密卫,但明朝同新疆境内的统治者东察合台汗国、亦力把里政权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往来。伴随着明朝西域统治能力的衰弱,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严重衰退,伊斯兰化后的西域在文化上发生了向西的转向,阿拉伯、波斯文化在元明之际深入渗透到西域,“伊斯兰教徒都要直接学习阿拉伯文圣典,随着伊斯兰教信仰的盛行,阿拉伯文字和语言也在教徒中得到迅速传播”[2],西域本土有伟大建树的学者几乎都深受阿拉伯和波斯文化的影响,他们甚至直接到阿拉伯地区游历求学,突厥语、阿拉伯语、波斯语、维吾尔语成了这一时期语言文化上的显著形态,汉语、汉语文化、汉语文献乃至中原制度集体趋于消沉,双语文化的阿拉伯和波斯文化色彩十分浓厚。

(三)双语文化滋养下的维吾尔族“多语”人才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qikandaodu/2021/0224/389.html



上一篇:国内西域历史文化类数据库建设调查兼论塔里木
下一篇:西世之宝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