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对新疆双语文化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基于对新疆博(2)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汉文化在楼兰的传播 在若羌县楼兰遗址出土的楼兰纸质文书残片(东汉)由汉文墨书,文书是官方用来传达、推行政令的实物凭证。汉文书写的纸

(一)汉文化在楼兰的传播

在若羌县楼兰遗址出土的楼兰纸质文书残片(东汉)由汉文墨书,文书是官方用来传达、推行政令的实物凭证。汉文书写的纸质文书表明汉语在当时是作为官方语言文字来使用的。若羌县楼兰孤台墓地出土“长寿明光”锦(东汉)和若羌县楼兰平台墓地出土“登高明望四海”锦(东汉)以及若羌县楼兰古城采集的“昌”字锦(东汉),这些编织在丝绸上的汉文字吉祥语以及龙纹、登高文锦等,不但将汉字的文化形态传入西域,而且包含着内地中华民族对西域的深切祝愿,表明中华各族在感情上惺惺相惜,以文字为代表的双语文化在古楼兰地区开始显现。

(二)汉字在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中的流传

尼雅遗址位于今民丰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汉代精绝国故址。在尼雅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除汉文木简外,还有《苍颉篇》等涉及文化教育的内容,它们和佉卢文混杂在一起。《苍颉篇》是一部启蒙识字教材,说明当时双语文化已初具规模,当地人们有接受学习汉字的需求,专业的汉文教材在精绝国已得到使用推广,汉文和佉卢文产生了交融,出现了双语学习,汉文已确立为官方使用文字,在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中流传。尼雅遗址出土的一个陶罐(“王”字带流陶杯)上墨书汉文的“王”字,似乎表明汉文字在当地不仅作为书写工具,而且成为一个姓氏或者行政长官的象征符号。“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和红色“万事如意”锦袍(东汉)等的出土,表明汉文化从物质、技术到思想意识多个层面在西域的传播,汉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符号象征意义亦融入到当地人们的生活之中。

(三)蕴含双语文化艺术特色的西域二体钱

汉代西域于阗地区使用的是“汉佉二体钱”(和田墨玉县征集),它是于阗人吸取东西方文化后创造的。钱币采用了希腊—贵霜钱无孔圆形式样压制而成,一面中央的花纹学界或以为是“月桂树的环”,或以为是汉字“贝”,周边用篆体汉字标注“重四铢铜钱”或“六铢钱”,另一面中央为动物像(马或骆驼),周围用佉卢文铭文环绕。汉佉二体文字铸于一币,充分体现了东西文化在于阗地区的融合。轮台县轮台古城亦出土了“汉龟二体钱”,此货币铸造精良,铜质较好,外形仿汉代五铢,圆形方孔,正面铸汉文篆书“五铢”二字,背面铸有龟兹文符号,钱文书法工整。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只要把一种语言文字印刻在流通的货币上,一定表明这种语言文字在当地人生活中有特殊价值,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凸显出当地人对这种语言文字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篆体汉字标明的重量既易于兑换流通,又是文化归属感上的一种实体依托。一枚“汉佉二体钱”或“汉龟二体钱”是一本典型的早期标准双语“教材”,表明双语文化的良好氛围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之中。

四、魏晋时期西域语纷文繁——从双语到多语

公元327年,前凉在今吐鲁番“置高昌郡、立田地县”,这是郡县制在西域的初现。公元5、6世纪,西域各地的政权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联系,麴氏高昌实行了与中原基本相似的行政、户籍及教育制度等。

(一)双语文化内涵的迁移

中原教育制度在西域的实行极大地促进了西域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语文化的推进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开化。在吐鲁番市安乐古城出土的《三国志吴国孙权传》(晋朝)说明当地部分贵族阶层开始涉猎汉语文化书籍,他们具备了良好的汉语阅读基础与思维,实现了双语文化的初步迁移。

1908—1909年日本西本阬寺探险队在楼兰发现3件“李柏文书”,其中两件是李柏致焉耆王龙熙的(问候信),按史料原格式释文如下:

五月七日,西域长史、关内侯

柏顿首顿首。阔久不知问,常

怀思想,不知亲相念

便见忘也。诏家见遣,

来慰劳诸国。此月二日来到

海头,未知王问,邑邑!天热,

想王国大小平安。王使

□□俱共发,从北虏中与

严参事往,不知到未。今

遣使苻大往通消息,

书不尽意。李柏顿

首顿首。

由汉文书写的这三件文书表明,汉语是当时的官方通用语言,焉耆统治阶层悉熟汉语,中原王朝同焉耆统治者保持着良好的来往。西域长史对焉耆王非常友好和虔敬,礼尚往来的生活图景跃然于纸上。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qikandaodu/2021/0224/389.html



上一篇:国内西域历史文化类数据库建设调查兼论塔里木
下一篇:西世之宝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