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从西域到中亚中国的中亚认知及其历史变迁(5)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亚历史依旧在发展,未来的道路如何,取决于其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倡导的超越以往任何地缘和政治纽带的“一带一路”倡议,

中亚历史依旧在发展,未来的道路如何,取决于其外部环境与内部机制,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倡导的超越以往任何地缘和政治纽带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史无前例地影响了苏联解体后的中亚各国,并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看到了新“中亚”的新可能。

注释: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志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编号:17ZDA156)、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中亚诸国的认知观念流变”(编号:CCSIC2017-ZD03)的阶段性成果。

[1]奥里尔·斯坦因:《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巫新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2]张蕴岭:《中国的周边区域观回归与新秩序构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期。

[3]袁剑:《“一带一路”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认知”》,载《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4]顾颉刚、童书业:《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载《禹贡》1936年第5卷第3~4期。

[5]邹振环:《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6~287页。

[6][7]古拉提:《蒙古帝国征服中亚史》,刘瑾玉译,魏曙光审校,社科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50页、164页。

[8]袁剑:《“中亚”在哪里?——近代中国人笔端下的“中亚”范畴变化》,载《文化纵横》2017年第2期。

[9]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走向世界丛书序论集》,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页。

[10]王之春:《王之春使俄草》,鄢琨点校,载钟叔河等主编:《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121页。

[11]列文森:《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2]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陈兼、陈之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121页。

[13]袁剑:《中国近代知识视野中的哈萨克斯坦——以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报刊的记述为例》,载《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14]所谓部分互嵌性,意指中国古代历史(1840年前)记述中所涉及的位于如今中亚五国区域的相关边疆治理与实践方面的内容,从历史空间上说,这些内容与中亚历史的部分内容形成了部分重合。

[15]所谓完全脱嵌性,意指中国现当代历史中的中亚叙述在1991年之前实际上是对苏联这一整体叙述的组成部分,在1992年之后则是对中亚五国的叙述,因此从总体上看,这是对现当代外国区域及历史的叙述,为避免可能导致的争议,话语叙述中的中亚空间与中国空间是完全分隔开来的。

[16]对于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区域及国家认知变迁状况,笔者已有部分文章发表,如《连续性与断裂性:近代中国知识视野下的“中亚”范畴流变》,载《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中国近代知识视野中的哈萨克斯坦——以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报刊的记述为例》,载《西北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近代中国的吉尔吉斯斯坦认知:背景、过程与特征》,载《西北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国运的镜子:近代中国视野下的阿富汗形象变迁》,载《西北民族研究》2018年第1期,可供参考。

[文章导读]近年来,内亚史、边疆研究迅速成为显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思想现象。袁剑在本文中通过贯穿千年的梳理,展现了中国人从西域到旧中亚再到新中亚的历史认知的变迁过程。更重要的是,位于欧亚大陆板块枢纽的中亚,在今天“一带一路”框架中所具有的重要地缘位置,使其再一次从海洋时代的不断边缘化中挣脱出来,再次回到了世界历史的中心舞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发现和认识中亚,开始越来越引发关注,并触发了当代中国思想版图的改变。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qikandaodu/2021/0414/598.html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汉魏长笛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