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从西域到中亚中国的中亚认知及其历史变迁(2)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但总体而言,由于中国在欧亚大陆东侧所处的独特环境因素,使得中国在域外认知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传统。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中国古代关于域外

但总体而言,由于中国在欧亚大陆东侧所处的独特环境因素,使得中国在域外认知方面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与传统。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中国古代关于域外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以《山海经》为代表的幻想系统和以《诸蕃志》为代表的藩属系统。《山海经》在海外南、西、北、东经中所罗列的交胫国、反舌国、三首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一目国、深目国、无肠国、大人国等,尽管国人深知该书属于幻想的产物,但对后代的创作影响深远。宋代赵汝适的《诸蕃志》堪称第一部较全面地反映世界地理的著作……而这一系统的关于域外的著述都是由国人根据道听途说的材料,在‘天朝中心主义’的‘虚幻环境’内完成的——是以中国为中心、周边藩属为边缘所形成的藩属系统的地理沿革考订和风土人情的记述。因此,在上述两个系统的文献中,很难找到一个真实和具体的‘异域’。”[5]而与此同时,在这一时期历代正史的叙述中,对于域外的认知则主要服从于大一统秩序的现实需求,往往围绕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相互关系展开。“现实关联性”构成了中原政权关注周边力量的最主要动力,并在正史叙述中得以展现。

这种“现实关联性”,在古代的周边地缘政治方面,还以其他的形式得以呈现。以唐朝-吐蕃关系为例,陈寅恪先生指出:

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央亚细亚,藉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也。又唐资太宗、高宗两朝全盛之势,历经艰困,始克高丽,既克之后,复不能守,虽天时地势之艰阻有以致之,而吐蕃之盛强使唐无余里顾及东北,要为重大原因。此东北消极政策不独有关李唐一代之大局,即五代、赵宋数朝之国势亦因以构成。

可以说,唐代乃至之后历朝的西南、东北政策取向,都与其先前的西北(西域)政策有着直接的关联。

进入元代时期,随着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整个欧亚大陆的军事胜利,传统中原王朝在对外政策层面既有的这种“现实关联性”结构被彻底重置。中亚在蒙古力量的控制下,有效地扮演着欧亚之间人员、货物来往枢纽区域的角色:“在蒙古统治中亚这段时期里,商业和贸易发展的整体状态已经是经济全球化兴起的表现。丝绸之路再次复兴,沿途出现许多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边陲小镇也能够通过集市与遥远、陌生的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在蒙古宗主国的庇护下,各种各样的商业团体在亚洲、欧洲诸国设立营业点和代理商,沉浸在一片繁荣的商业活动之中。”[6]可以说,“亚洲和欧洲遥远的陆地上的货物交换为商人和他们的蒙古保护神带来了繁荣。蒙古这个游牧民族很快体验到城市定居生活的益处,并最终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最终,蒙古帝国分崩离析形成不同的新兴帝国,其中以乌兹别克斯坦、莫卧儿和奥斯曼帝国最为强盛。”[7]之后的明清时代,随着帖木儿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渐次崛起,欧亚大陆之间曾经的频繁互动逐渐消退,但与此同时,新的世界态势正在形成,乘着西方殖民帝国大扩张的步伐,传统的世界力量重心历史性地由内陆转向外围、从陆地转向海洋。它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中国视野下游牧与农耕力量之间的周期性关系框架,进而也影响到了以这种周期性关系框架为基础的外围想象和认知,其中就包括中亚区域。

从作为现实地域存在的中亚本身,到中国视野下的“中亚问题”的凸显,19世纪是一个重大转折。正如笔者曾经撰文指出的,清朝后期经历了一个对西域认知的分化过程,即开始将囊括河西走廊以西直至欧洲的广大区域的广义西域认知,转变为更为明晰化的狭义西域(新疆地区)以及作为域外的中亚地区的认知,并最终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成型,关于疆域空间的理念日益深入,传统的“西域”认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逐渐消解,继而转变为关于作为国内组成部分的中国新疆地区和作为国外区域的中亚的分类认知。[8]在这个时代,曾经作为中国对外秩序基本结构的朝贡网络日趋解体,取而代之的则是在东南、西北、东北等各个地理方向上,经由政治、军事等博弈而被迫承认和接受的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关系框架。

在这过程中,一方面,中亚地区成为英、俄帝国力量的重要争夺区域,最终大部分区域被俄国吞并,成为俄国连贯性疆域版图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了近代中国周边区域的独特现象,即,中国的其他周边区域基本上都成为列强的殖民地,而中亚则成为与俄国本土连成一体的区域;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西北地区因阿古柏之乱等,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当中;两相对照,就形成了更为明显的“彼”、“我”认识图景,中亚尽管已经退出了丝绸之路大辉煌的舞台,但在当时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却成为中国对外认知中的一面镜子,折射出近代中国在面对自身困境时,对周边区域历史走向的关注与思考。从这时起,“西域”话语退回到历史文献当中,“中亚问题”在现实政治中全面呈现。这是中国中亚认知过程中的第一次整体性断裂。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qikandaodu/2021/0414/598.html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研究
下一篇:汉魏长笛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