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汉代西域都护府遗址今何在?(2)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众说纷纭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专家普遍认为,通过学者几年的潜心研究,乌垒城离最终确定只差“临门一脚”

众说纷纭中,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专家普遍认为,通过学者几年的潜心研究,乌垒城离最终确定只差“临门一脚”,通过进一步考古挖掘,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揭晓答案。

发现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它乾城

就在关于西汉西域都护府城址之争悬而未决之时,另一座城的出现,或许为解开西域都护府城址之争提供了更多线索。

几乎与考察“卓尔库特古城”同一时间,陈凌在距离“卓尔库特古城”向西200多公里处,也就是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城外的农田中,探测出一座体量庞大的古城遗址。

这座古城又名“玉奇喀特古城”,城池大部已被埋入地下,地表是戈壁红柳和沙土,还有一条公路穿古城而过。

尽管只有几处夯土结构的城墙立于地面之上,难以辨识,但考古学家利用遥感、钻探等多种探测手段,目前已基本掌握了这座地下古城的面貌。

陈凌介绍,这是一座“三重城”,即由外城、中城、内城三道城廊组成,均为夯土结构,每一重城墙都有一道城门,其中最外围城墙东西直线距离达到1471米,南北距离约800米。

“这座古城是目前新疆已知的370余座古城中规模最大的古代城池,极有可能是东汉年间,中原王朝设立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它乾城所在地。”陈凌说,大体量的古城在西域古城中非常罕见,而城市的规模与行政级别和其重要性密切相关。

通过钻探,考古队发现,地下60公分至3.5米之间,有非常丰富的地层堆积,出土了大量汉代彩陶,证明此区间为当时汉代人生活的基本地面;而在地下3.5米到4米之间,则发现有比汉代更早的地层堆积,可推测到与内地战国年代同一时期。

陈凌表示,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曾在这里发现两枚印章,分别是汉代政府颁发给西域昆仑山北麓羌族的官印“汉归义羌长印”,以及东汉新莽时期,西域都护李崇的“李崇之印”。正是这两枚印章的发现,也为确定“玉奇喀特古城”为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驻地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证据。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至西汉初,西域都护府从乌垒城迁往它乾城。陈凌介绍,按距离核算,乌垒城(今轮台县)至它乾城(今新和县)约200公里,以汉代距离测算有近500里地。“西域都护府迁到它乾城,意味着中央政府对整个西域的控制向西推进了200多公里,延伸到了真正的西域腹地,标志着中央王朝在西域的管控力进一步增强。”陈凌说。

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科院、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机构的大多数学者基本确认,“玉奇喀特古城”极有可能就是东汉时期西域都护府所在地。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外关系史研究室主任李锦绣认为,“玉奇喀特古城”规模大、年代符合,又有文物印证,基本将西汉、东汉两朝西域都护府两者关系梳理清楚,是西域都护府考古研究的一大重要发现。

“玉奇喀特给我很重要的启示,它和卓尔库特形制竟如此相似。通过看玉奇喀特,我觉得卓尔库特是西汉西域都护府的可能性大了。未来只需解剖城圈就能更清楚,”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赵化成说,“而玉奇喀特无论从钻探年代、出的印章还是城的规模体量,判定它是东汉时西域都护府的证据已非常充分。”

陈凌认为,寻找西域都护府不能将其作为孤立的遗址点来认识,而应看作是一个系统,结合配套设施如交通、警戒、次级城镇等等,需要放在一盘棋中才能理解全局。

作者:符晓波、张鸿墀。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zonghexinwen/2021/0316/500.html



上一篇:重磅消息!新疆考古重大发现,西域都护府遗址
下一篇:上古史头条:解开月氏五千年谜团,重构西域及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