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西域音乐对唐诗创作产生的影响(3)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①《旧唐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页。 ② 王翰:《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156第11首。 ③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全唐诗

①《旧唐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页。

② 王翰:《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156第11首。

③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全唐诗》卷143第14首。

④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二首》,《全唐诗》卷333第117首。

⑤ 元稹:《琵琶歌》,《全唐诗》卷421第5首。

⑥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页。

⑦ 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全唐诗》卷265第30首。

⑧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全唐诗》卷444第10首。

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全唐诗》卷283第97首。

⑩ 郑愔:《胡笳曲》,《全唐诗》卷106第11首。

?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全唐诗》卷201第49首。

? 李颀:《塞下曲》,《全唐诗》卷132第2首。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朱易安.唐代诗化的音乐和西部乐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3]翟敏.唐代乐器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高文馨.探寻唐诗中的琵琶艺术[J].黄河之声,2012(11).

[5]陈娇.试论唐代的西域乐舞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6] 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推 荐 语

在文学的发展中社会文化尤为重要,文学总是在社会变革中得以焕发生机。《西域音乐对唐诗创作产生的影响》一文聚焦于唐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与艺术全面发展的中国古代盛世,当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融合时,西域音乐又给唐朝文学注入新的内容。文中深刻阐释了文学与音乐艺术如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取得很高的成就,还多角度地展示了作为文化现象存在的西域器乐的象征意义。《郁达夫小说人物形象中的冲突与融合》一文,虽然是对现代文学的探究,但依然将研究重点放在了郁达夫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日本文学的关系上,探究郁达夫与儒释道、与中国传统名士、与浪漫主义的关系,等等,也将郁达夫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现象或是文化现象放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考察,揭示其本人及其作品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可以说,在传统的文学研究背景下,对于作者,两位青年学子而言,他们的视角是新颖独特的。

唐代西域音乐的盛行情况在史籍中多有描述,《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①,由此可见西域音乐深受中原人民的喜爱。不断流入中原的西域音乐给唐朝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碰撞中闪耀着光芒。诗人接触到这种新奇的音乐形式并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他们通过唐诗描写西域音乐动人的旋律,记录乐人高超的演奏技艺,将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潜移默化中受到西域音乐的影响,这些影响在诗人的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既有西域乐舞诗的大量涌现,也有意象运用和氛围塑造等方面的体现,更有因在唐代民间的流行而促成。另外,西域音乐也充分发挥其在唐代民间流行的优势,积极促进了词这种新的文学体裁的产生。一、创作题材的拓展(一) 文化的交流开拓诗人的视野诗人对西域这个陌生而神秘的“远方”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兴盛的边塞诗中,他们描写边地自然景观的雄奇壮美,抒发建功立业的卫国豪情,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②(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反映了盛唐诗人那种极其坦荡的心境和豪健的气格。再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③(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借羌笛之乐表达幽怨的边愁,于苍凉中弥漫着壮阔的情思。这些边塞诗人大多有过亲历边塞的经历,再加上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不断交流,使诗人的地理视野不断拓展,并增强了他们对西域的向往和好奇,因而创作了大量描写西域地理风貌、民俗文化的诗作,把诗人的视野拓展到中原之外的西域,增加了以西域文化为背景的诗歌题材。而这些诗作一经流传,又使更多的人对西域产生兴趣,从而促进了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二) 听乐观舞记录“乐国”繁荣景象西域音乐歌舞随着文化的交流传入中原,使得唐人可以亲身体会到西域音乐独特的魅力,于是出现了许多描写西域乐舞的诗歌,使唐代乐舞诗的题材进一步扩展到更宽广的领域。诗人们被新奇动人的西域乐舞所吸引,往往借诗歌来表达听乐观舞的感受,或通过诗歌再现演奏场景,赞美乐人高超的演奏技艺,如“花咽娇莺玉漱泉,名高半在御筵前”④(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二首》)就是描写诗人听李凭弹奏箜篌的感受。诗中描述箜篌乐音似“花咽”如“娇莺”,那动人的乐曲应是“新声坠九天”,高度赞扬李凭演奏箜篌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箜篌乐曲的喜爱。再如“低回慢弄关山思,坐对燕然秋月寒。月寒一声深殿磬,骤弹曲破音繁并”⑤(元稹《琵琶歌》),将琵琶乐声流利清脆、时而舒缓时而激扬的过程形象地描摹出来,抑扬起伏间弹奏者强烈的情感动荡也随之溢出,将整个演奏过程完美再现,既写出了琵琶乐音的美妙动人,又表现了弹奏者高超的演奏技艺。这些诗歌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下唐代西域乐舞的盛况,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有助于学者研究唐代音乐歌舞的历史。这些西域乐舞诗表现出了“大唐乐国”的繁荣,并从侧面反映了唐人对待外来文化的包容态度。二、写作风格的改变(一) 语言运用更具奇特的想象首先,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与描写庄重典雅的中原传统音乐不同,诗人描写西域音乐多运用新奇的语言,西域乐舞诗整体的风格充分体现了西域音乐活泼多样的特点。例如“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⑥(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诗中连续运用一系列比喻写胡笳乐音如风吹、林雨、迸泉、鹿鸣,低沉的音调一经转变就忽然变得飘洒自如,语言的运用充满了新奇的想象。另外如“大弦似秋雁,联联度陇关。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语”“声清泠泠鸣索索,垂珠碎玉空中落”⑦(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诗人形容箜篌乐声不用普通的拟声词,而是运用了如秋雁、春燕、垂珠碎玉等与之声音相似的新奇比喻,在象声词的运用方面,联联、喃喃、清泠泠、鸣索索等同样具有新奇的特点。诗人凭借非凡的想象力抓住音乐艺术的特点,并将其转化为文字,用诗歌表达出来,使得这些文字读来仿佛有声音的画面,能够将诗人的所见、所听、所感完美地再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其次,唐代文人能够凭借奇特的想象创作出经典篇章,将音乐旋律的灵动,乐器音色的美妙以及演奏者演奏动作的轻盈流畅变成生动的文字,使读者通过阅读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演奏的场面,如“翕然声作疑管裂,诎然声尽疑刀截。有时婉软无筋骨,有时顿挫生棱节”⑧(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便是通过描写乐声的高低缓急和乐曲的音调变换再现了薛阳陶吹奏筚篥的场景。(二) 形成哀伤凄婉的创作基调在许多边塞诗中都有对西域音乐的描写,特别是羌笛、胡笳等具有哀伤凄婉曲调的西域器乐更是屡屡被诗人写入诗句,用来渲染悲凉的氛围。这些西域器乐意象的运用使得读者能够从听觉的角度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取得很好的效果,而这种意象的广泛应用,更使这些西域器乐意象成为渲染哀伤凄凉氛围的首选,甚至在其他题材的诗歌中也用来营造悲凉伤感的氛围,形成了一种哀伤凄婉的创作基调。具体来说,西域器乐意象在唐代边塞诗中的运用主要是表现边关将士艰苦的生活状态和心理上的苦闷情绪,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全诗先描述了边塞生活环境的恶劣,接着写到不知何处传来的幽怨笛声撩动了征人心中对故乡的思念愁绪,借笛声渲染悲凉氛围,奠定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如“汉将留边朔,遥遥岁序深。谁堪牧马思,正是胡笳吟。曲断关山月,声悲雨雪阴。传书问苏武,陵也独何心”⑩(郑愔《胡笳曲》),同样是借西域音乐渲染伤感氛围的典型,胡笳曲《关山月》本就饱含离愁,与边塞恶劣环境相结合,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入手,奠定哀伤凄婉的基调,将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充分地表现出来,能够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那种情感。三、审美趣味的转移(一) 诗乐结合促进词体的产生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需要多种因素长时间作用才能逐渐成熟,而西域音乐在中原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对词体的产生起到了促进作用。词作为一种配合乐曲歌唱的音乐文学,“以辞配乐”是其区别于一般诗歌的特点。虽然中国诗歌从《诗经》 《楚辞》开始就有与音乐结合的传统,但各阶段辞与乐的性质及其配合方式都有所不同,在词之前如汉乐府,通常都是先有歌辞,再以曲调配合。而与之相反,隋唐五代开始兴起的词则是先有乐曲后有歌辞的,这和当时音乐艺术的繁荣是分不开的。词在隋唐五代时期通常被称作“曲子”或“曲子词”,这里的“曲”也是有很多不同形式的,但最常被用来做词曲的音乐则是隋唐时期大为流行的燕乐。在燕乐之前所流行的雅乐和清乐只能在宫廷等特定的场合进行演奏,普通人很少能够接触到,而燕乐融合了中原、西域、江南以及其他许多外族音乐的成分,兼具各种新旧歌舞形式,具有繁复曲折、变化多样的曲调,适合在各种场合演奏,因此唐代普通人日常娱乐所奏乐曲多为燕乐。燕乐的世俗化流行提供了大量适合与词相配合的曲调,相应的便产生了对配乐歌辞的需求,词就是在燕乐的这种需求中产生的。词虽然随着燕乐而兴起,但其具体的形成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途径也并不单一。仅在当时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辞就不止一种,而燕乐所包含的音乐形式更是多样复杂,此外词的兴起还与酒令著辞有关,一些歌舞化的酒令,在当时就已非常接近词的形式。因此西域音乐在词的形成过程中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要具体考察词的起源,还需综合分析很多其他方面的原因。(二) 倾向于边塞荒远意象的运用西域器乐源自遥远的边疆,悠扬的乐曲回荡在空旷荒凉的边塞大地上,更能进一步体现乐声的悲凉和伤感,因此唐代边塞题材的诗歌中涉及西域器乐意象的描写时,诗人更加倾向于运用荒远凄凉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荒凉空阔的美感。“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前两句描写五月的天山,烈日黄沙,路上行人稀少,判官单骑独行迅疾如飞,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空旷辽阔的景象。诗人很擅长从边塞的自然环境中提取意象,抓住边地环境辽阔荒凉的特点,营造出边塞荒远的意境。再如李颀的《塞下曲》中写到“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诗人接连运用黄云、风沙、朔雪、铁马等极其荒凉的意象,与哀伤的胡笳之声互相烘托,把边塞环境的那种荒远凄清完美地用文字表现出来,使之读来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荒远意象的运用,使得边塞诗在氛围的渲染和情感基调的烘托上别具特色,因为不论是边塞的自然环境,还是西域器乐的音色曲调,其本身都具有一定伤感悲凉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与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相符合,是可以直接拿来使用的,因此诗人在创作边塞诗的过程中也就更加倾向于对荒远意象的运用。综上所述,唐代西域音乐的繁荣发展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更对文学特别是唐诗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学热情地表现音乐,音乐也给予文学艺术方面的滋养,文学把音乐作为创作的题材,增加了文学创作的范围,而音乐也在意象、色调、节奏美感等方面给予文学启发,使文学的创作在艺术表现力上更加丰富细腻。①《旧唐书》卷三十,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89页。② 王翰:《凉州词二首》,《全唐诗》卷156第11首。③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全唐诗》卷143第14首。④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二首》,《全唐诗》卷333第117首。⑤ 元稹:《琵琶歌》,《全唐诗》卷421第5首。⑥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4页。⑦ 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全唐诗》卷265第30首。⑧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全唐诗》卷444第10首。⑨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全唐诗》卷283第97首。⑩ 郑愔:《胡笳曲》,《全唐诗》卷106第11首。?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全唐诗》卷201第49首。? 李颀:《塞下曲》,《全唐诗》卷132第2首。参考文献:[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朱易安.唐代诗化的音乐和西部乐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3]翟敏.唐代乐器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4]高文馨.探寻唐诗中的琵琶艺术[J].黄河之声,2012(11).[5]陈娇.试论唐代的西域乐舞诗[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6] 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qikandaodu/2021/0214/364.html



上一篇:鱼行赟墓志与唐初经营西域史事考
下一篇:丝绸之路与新航路的开辟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