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酒文化中的西域元素(4)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盛唐匹配的酒文化也繁荣多样,酒文化在继承传统的酒文化基础上,融合来自于西域各族文化,呈现出璀璨夺目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唐朝多样的酒文化

与盛唐匹配的酒文化也繁荣多样,酒文化在继承传统的酒文化基础上,融合来自于西域各族文化,呈现出璀璨夺目的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唐朝多样的酒文化及其中的西域元素,如从西域引进的葡萄在唐朝种植广泛,中唐之后,葡萄酒酿造技术亦被唐朝引进,从而使葡萄酒在全国推广开来,成为广受欢迎的酒的品种之一。再如来自波斯的三勒浆酒酿造技术通过来唐胡人引进推广,三勒浆酒亦成为唐朝非常流行的酒的品种之一。更为具有特色的是胡人酒肆中貌美如花的胡姬,在唐人笔下跃然纸上。胡姬酒肆中的酒器,亦充满异域风格。唐朝酒文化中的这些西域元素,构成唐朝酒文化的主要特征,成为唐朝璀璨文化的一个缩影。

1 西域东传之葡萄酒和三勒浆酒

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记载:“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荥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河东之乾和葡萄,岭南之灵溪博罗,宜城之九酝,浔阳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浆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谓庵摩勒、毗梨勒、诃梨勒。”[2]

唐朝酿酒技术日臻成熟,名酒种类繁多,但初唐仍然擅长酿造传统的粮食酒,如郢州富水、乌程若下、岭南灵溪博罗、宜城九酝、浔阳湓水属于南方用稻米酿造的清酒。长安西市腔、虾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属于用高粱、糜子酿造的粮食酒。对于果子酒或植物酒的酿造技术则是从西域学习而来,如河东乾和葡萄酒酿造技术是从高昌学习而来,三勒浆酒则是从波斯学习而来。

1.1 葡萄酒

葡萄和葡萄酒均引进于西域地区。

葡萄原产于大宛,于西汉传入中原地区。《史记》曰:“大宛以蒲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汉使取其实来,于是……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3]《汉书》曰:李广利为二师将军,破大宛,得蒲萄种归汉。又曰:“张骞使西域还,得蒲萄。”[4]葡萄在当时为稀缺之物,甚至连皇帝都很少能吃到,《北齐书》曰:李玄忠曾贡世宗蒲萄一盘,世宗报以百练缣。《唐会要》曰:高祖赐群臣食于御前,果有蒲萄。侍中陈叔达执而不食,高祖问其故,对曰:“臣母患口干,求之不能得。”[5]可见到了唐朝,身为朝廷高官的陈叔达都视葡萄为稀有之物。

至于葡萄酒,也是在汉代引进,中原尚不能自己酿造,所以在经过漫漫黄沙由驼背上运来的葡萄酒异常珍贵。史载东汉孟沱以一斗葡萄酒遗张让,得梁州刺史。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破高昌,收马乳蒲萄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太宗自损益造酒,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醍益。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可知唐太宗不仅将马奶葡萄引入长安皇家苑囿种植,而且将高昌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引入中原,并亲自酿造葡萄酒。唐太宗酿造的葡萄酒非常成功,色泽鲜艳,味道鲜美,颁赐给群臣,此时京城的权贵才知道葡萄酒的味道。

在太宗种植马奶葡萄、酿造葡萄酒成功之后,葡萄的种植和葡萄酒的酿造下移至民间。中唐以后,葡萄的种植、葡萄酒的酿造均日益普遍。

北宋朱翼中的《北山酒经》“葡萄酒法”对唐朝葡萄酒酿造方法记载详细:酸米用甑蒸,上气之后,“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葡萄二斤半”洗干晾干,去子皮,与杏仁同于砂盆内,用熟浆三斗慢慢旋转研磨,再用生绢过滤。之后和蒸熟的米和在一起,晾凉后放酒曲。“候一二日,如蟹眼发动,方入曲三斤、麦蘖末四两搜拌,盖覆,直候熟,却将前来黄头并折澄酒脚倾在瓮中,打转上榨”。

唐朝中期以后,上到皇室贵族、达官贵人,下到普通百姓都非常喜爱饮用葡萄酒,此时与葡萄和葡萄酒相关的诗文不断涌现。如杨贵妃“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太真持颇梨(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此处盛放葡萄酒的玻璃杯亦是从西域引进,中国尚不能生产玻璃。美人美器美酒从诗文中呼之欲出,画面非常美丽。再如李白《对酒》:“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里醉,芙蓉帐底奈君何。”这里盛放葡萄酒的金叵罗亦是来自于西域的酒器。

《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遥看汉江鸭头绿,恰以蒲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鸬鹚杓、鹦鹉杯均是具有西域特色的酒器。

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qikandaodu/2021/0208/337.html



上一篇:秦汉西域史研究的匈奴视角 ——王子今教授《
下一篇:贞观二十一年唐伐龟兹一役探因 ——兼论高宗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