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目录

张骞出使西域,为何会被司马迁称为"凿空西域

来源:西域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连通中西的重要陆上通道,影响了中国数朝的经济贸易,标志着中西交流史的开始,对中西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可是,论起它的诞生,人们往往说是张骞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连通中西的重要陆上通道,影响了中国数朝的经济贸易,标志着中西交流史的开始,对中西文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可是,论起它的诞生,人们往往说是张骞出使西域的功劳,还说丝绸之路全是仰仗他才得以诞生,不仅被司马迁称为"凿空西域",还名垂千古。这是为何呢?

丝绸之路的背景

西汉时期算是丝绸之路的开拓期。当时,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然后就有了被司马迁评价为"凿空西域"的牛气操作,之后,汉代政府就开始了对丝绸之路不遗余力的开拓和经营。其背后,不仅有发展贸易的原因,更有汉代政府为了炫耀国威,抵御匈奴入侵的军事目的相关。

西汉初年,由于之前的连年征战,国困民贫,对匈奴的入侵往往采取的是保守的防御政策。后来,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修正,到了汉武帝时期,他开始彻底考虑对匈奴的大反击。汉武帝获悉西域有一个游走于河西走廊到敦煌、祁连山之间的国家——大月氏,而且他们与匈奴有世仇,于是就想要寻找大月氏,与之联合夹击匈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于是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的人,张骞应招,于建元二年带领一百多人的使团出发,经陇西向西出发。不幸的是,很快就被匈奴人俘虏,匈奴单于将张骞长久地监禁起来不说,还给他在匈奴娶妻生子,想要促使张骞投降,获得汉朝的有关情报。可是,张骞心怀大汉,一直等待时机逃跑,终于,在十一年后,趁着匈奴防备松懈,带着自己的随从人员逃出匈奴。

他们这一行人逃出来后,没有马上返回大汉,反而继续一路向西,经过几十天的长途跋涉到达了大宛。后来,大宛国的国王派人护送张骞等人前往康居,并借道康居到达了大月氏。可是,大月氏当时经历了内乱,另立了新王,还吞并了另外一个叫做大夏的国家,处于安居乐业的状态不说,距离汉朝距离也实在遥远,不能答应汉武帝的想法夹击匈奴。然后,张骞在此住了一年多,说服无果的情况下,不得已无功而返。

原本,张骞为了躲避匈奴的拦截,还特地绕道柴达木盆地,以及青海。结果仍然被匈奴抓住,所幸的是这次仍然没有性命之忧,一年后,匈奴因为政权交换处于内乱,张骞借机逃跑,历时十三年,张骞终于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回到了长安。这次虽然没能联合大月氏,但了解到了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风俗,为之后中原和西域的联系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距离十三年后的回归,京城为之轰动。

不久以后,张骞就利用他对西域的知识,参与了卫青对匈奴的战争,因为张骞知晓沙漠的水草在哪里,为此次作战立下大功,因此获封博望侯。汉朝还在之后的几年间,共接连三次对匈奴作战,后来卫青大破匈奴,控制了河套地区;之后,霍去病更是打击分化了匈奴,使得浑邪王投降大汉,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之后,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的联合打击,匈奴被彻底驱逐到了漠北地区。自此,西汉王朝前往西域的道路畅通,也为张骞后续出使西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只是,西汉王朝的反击并没有完全的肃清匈奴在漠南和河西走廊的势力,西域各国仍然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对于大汉王朝西北边境来说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彻底铲除匈奴对大汉的威胁,汉武帝在对匈奴再次打击的同时,又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为了设法联络乌孙等西域各国,斩断匈奴的左膀右臂。

可惜的是,当张骞等人到达乌孙国的时候,乌孙国正值内乱,国内当权的人有对匈奴十分惧怕,所以直接拒绝了汉朝想要与之联合结盟的提议。可是,尽管乌孙拒绝了张骞,但是张骞在那里并没有干坐着,他分别派遣使者到中亚、西亚、南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等国,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还提高了汉朝在西域诸国的威望。自此,中西各国的友好交通正式开启。

总结

后来,西汉王朝趁着对匈奴作战的几次胜利,顺利在武威、酒泉、张掖、敦煌、设立河西四郡,割断了匈奴和羌族的联系,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此后,匈奴的势力只好向西发展,虽然仍有和西汉争夺西域的斗争,但是大汉最后还是获得了胜利。之后,西域都护府设立,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的侵扰,确保了各国使节在丝绸之路上的安全,更促使了西域诸国和汉朝之间的交通安全和贸易安全促进了塔里木盆地绿洲地区农耕文明的巨大发展。

文章来源:《西域研究》 网址: http://www.xyyjzz.cn/zonghexinwen/2021/0511/698.html



上一篇:柔术女神身材柔软,表演西域“蛇舞”,登峰造
下一篇:西域旅游收报20.40元涨5.8% 总市值31.6亿元

西域研究投稿 | 西域研究编辑部| 西域研究版面费 | 西域研究论文发表 | 西域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西域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